新加坡留学--新加坡教育成功的三大原因
2017-04-21 16:25
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
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一直排名靠前,在亚洲更是不容小觑。这要从新加坡的教育说起。博采东西方之所长为己用,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使新加坡 一直位居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前列。早前,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黄博智副院长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中国校友会上跟大家回顾了新加坡教育的发展史,让 我也有机会再次审视了自己与新加坡的教育情缘。
我和新加坡的渊源始于新加坡的高中学习,新加坡每年从中国各地选拔优秀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从那时起,我就看到了一个国家对于教 育的重视和投资的决心。当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匮乏时,人才便是最大的资源,这可以说是新加坡的治国理念的核心。细想起来,新加坡的教育改革很多年了,最核 心的就是以下三点。
教育管理
集权式放权使学校各具特色
集权式放权,说起来是教改目标,其实对于在新加坡待了四年的我来讲,这简直就是高度浓缩版的新加坡基本国策。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新加坡在过去的 五十多年里探索出了一条中央集权式的市场经济。从教育层面来举例:就是国家规定宏观教育政策和底线,比如说对于人才的定义和教育目标,简单来讲就是学生要 品性纯良且有竞争力;而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去开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独特校文化的学生。这与新加坡的治国谋略如出一辙。
这个谋略的核心就是精英教育。品学兼优的人,不论其背景和社会阶层,通过奖学金的机制,都可以获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经过各层的实践历练,成为这个国家的决 策者。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是剑桥、哈佛等名校毕业的。李光耀及其带领的各层领导人的成长路径也多是如此。
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 培养学生自主
新加坡强调的教学模式是少教多学,这对于大多数老师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少教多学并不是字面的意思减少老师教学任务、增加学生学习内容。少教多学体现的是以 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为出发点,组织适合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 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有效整合知识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思考。
黄院长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课堂管理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出问题的永远都是教学法。“学生在课堂里就像一个雷达,不断地搜索信号,如果老师有意思的话,学生 是无法抗拒的;如果老师没有意思,那么学生就会继续搜索焦点。而班级里从来都不缺乏乐于当焦点的学生。这样的课堂,老师注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我们 常说老师其实就是演员,而每一节课就是舞台。不管老师是用知识、幽默,还是美貌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乐于在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搭建自己 的知识金字塔,才是“教”制胜的关键。
教师培训
免费上学 系统培训上岗
新加坡教育成功并得到中西方认可,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精英教育。老师智则国智,老师强则国强。
提高教育水平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不够的。如何选拔、培养和评估优秀的课程实施者,才能真正将好的教育理念落地。这也可以理解,为 什么每年新加坡教育部会花费巨款,选拔高中最优秀的学生,全额资助他们去英美顶级学校攻读本科和硕士,然后在他们毕业后回到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经过一年 的系统培训和入校实践,进入各个公立学校,成为有理想、有干劲的新鲜教师血液。
我在英国和美国的很多新加坡同学都是教育部送来的,他们的本科专业必须与未来将要教授的学科相同,但他们大多又不局限于学科知识中。因为知道自己的使命,他 们大多以新加坡的教育发展为大的背景去思考,在学习上目标清晰,有的放矢,有很多好的想法,与他们的沟通让人受益匪浅,也对新加坡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新加坡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成员。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教学能力,也才能使这个小国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在世界前沿。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相关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