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石家庄新东方学校>学习园地>小学家庭教育>正文

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的困局及其破局

2016-05-12 17:48

来源: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作者: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

  以下是讲话全文:

  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个并不是我专业内的话题。我是做媒体的,同时也是研究管理学、做产业分析的。但是我在工作中跟一些企业家打交道的时候,他们跟我诉说的东西恰恰不是企业的难题,基本上都是在说家庭的难题,关于接班的问题,关于他跟子女相处的问题以及整个家庭的问题。后来我就越来越觉得,对于企业家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却的的确确又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所以今年以来,我就写了一组文章,就叫《父与子》,从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当中,揭示一种我们非常忽视的但是暗中作用于我们生活的一些东西,我把它叫做或者叫做系统。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些零星的感受。

  我今天所说的学习型家庭,这个词来自于学习型组织,是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来的,这个说法可能大家都听说过。

  家庭教育就像一套操作系统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像是一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可能再强大的应用软件都没法运行甚至装不上。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只有那些电脑达人、电脑工程师能够意识到,但是我们普通人在使用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正如家庭教育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当我们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像一台预装了操作系统的电脑,而学校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些应用软件。事实上我们往往忽略这个操作系统,而常常在里头装很多的应用软件,最后大家知道的结果就是要么装不上去,要么就没法运行,或者说运行的质量非常差。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能说明系统对于我们自身的重要性,这是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彼得·圣吉讲的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亲眼所见一个人掉进了一个漩涡里。冬天的时候水很冷,那个人本能性地挣扎,想游到岸边去,但是他是游不过去的,于是他在这个漩涡当中绝望地游了30多分钟,由于寒冷和体力的消耗,最终被淹死了。当他从水面上消失以后不到一分钟,他的尸体就在岸边出现了。彼得·圣吉说,那个人用他全部的精力,花了半个小时想尽力做到而没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不到一分钟就做到了,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不知道他处于这样一个漩涡当中,他如果不挣扎的话,顺着那个漩涡往下沉,那下面的暗流就会把他冲到岸边。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不知道系统存在的情况下,那些努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对问题本身形成了强化。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是处在一个当中,这是一个看不见的当中,也是一个看不见的系统。所以当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往往这个问题并不出在问题所在的地方,而出在这个。这也就是说,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问题家庭

 我们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拿着一张地图看世界、看人,当我们在威尼斯的时候如果拿着一张拉斯维加斯的地图,那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肯定会说,这个地方出问题了,那个地方也出问题了,其实出问题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张心灵地图。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在常常指责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心智模式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所在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就像一个父母拿着温度计去量孩子体温的时候,发现体温竟然是80多度,他会说这个孩子一定出了大问题,他不会去怀疑这个温度计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也许是温度计出问题了,也许温度计没有出问题而是他自己出问题了,他的认知方式出问题了,有可能他连摄氏和华氏都没有分清楚。所以我们应该反身而行,去寻找真正的问题源,而不是执着于自己所看到的某个问题。这个就是管理学上说的症状解杠杆解的差别。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太阳和风打赌的故事,太阳和风打赌说如何让一个人把他的棉袄脱下来。于是,风加大它的风力,想把那个人的棉袄吹下来,结果风愈吹得急,那个人就把自己的棉袄扎得越紧。太阳说,让我来吧。太阳增加它的热力,结果越来越热的时候,那个人自动地就把棉袄脱下来了。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过去通行的理念是管理,而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实际是影响。

  父母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有一本书叫《权力和影响力》,我们父母跟孩子的关系里头很容易陷到这种权力结构当中,而不是一种影响力当中。父母应该扮演的是园丁,而不是木匠。木匠的工作在于打造,实际上更应该像园丁一样,你提供温度、土壤,提供一个好的生态,让植物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去成长。

  这里讲一个犹太人的故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爱因斯坦,他是一个高考落榜生,通过补习一年考上了一所二三流的工学学院。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到中学里代课三个月,最后是同学的爸爸在专利局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恰恰通过专利局的这几年研究,让他得了诺贝尔奖。如果按我们现在的设计方式来说,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因为他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所以说我们身处一个很不幸的时代,我们中国流行过度教育,或者说,就是家长对于子女教育过程的过度设计和过度干预,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升学童话和神话,例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我非常关注这个女孩将来会怎么样,我也非常关注那些少年班的学生会怎么样。实际上,我们社会的太爱相信这些神话,却忽略了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孩子。人生是一场长跑,绝对不是在初期起跑时跑在前面的人最终也会跑在前面。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父母现在对孩子的投入不是教育投资,而是一种教育消费,而且是过度消费。听说北京的某个小学收赞助费高达35万,还供不应求,为什么?因为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市场,已经进入到类似于奢侈品市场的逻辑里面。奢侈品的逻辑是,价格是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商品价格不足够高,它就没有价值。我们的教育消费陷入了这样一个逻辑当中,像买名车、名包那样去购买孩子的教育,其后果非常地令人担忧。

     “川菜式教育粤菜式教育

  英语的教育“Education”的本义是引导、调动,而不是灌输、打造。如果我们把尽可能多的资源灌输到孩子身上,用像做川菜的方式,就是大量地使用各种调料,而且这种调料是相当固定的、常规的调料,最终得到的味道一定是调料的味道,而不是菜本身的味道。目前这样的教育在中国非常流行。而我觉得应该值得提倡的是粤菜式的教育,实际上粤菜是强调的把食材的味调出来,他们把盐叫做上味,有时加盐的目的不是为了有咸味,而是为了把菜里头的味道给调动出来。教育本身的含义应该就是引导,就是一根导管把它导引出来。我们现在的父母常常不是在为子女而是在为自己设计未来,在子女的身上表达着他们的自恋,或掩饰着他们的自卑,像古人用想象力打造龙一样打造孩子。孩子已经而是为一个,承载着的。所以我们应该回到一个更强调影响而不是管理,更强调失控而不是控制的这样一种教育模式当中。

  还有一个故事值得跟大家分享,就是IBM沃森父子的故事。小沃森是一个非常调皮、不成器的孩子,他酗酒、赌博,完全不听父母的话,父亲对他的前途非常地担心,但因为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老沃森只能把位置传给儿子。后来,他发现他的儿子远不是他认为的那么糟糕。IBM在老沃森时代只生产三样东西,就是磅秤、奶酪切片机和制表机,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可他的儿子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不像他的父亲那么保守,也正是因为他的好赌,他摆了一桩非常大的赌局:用四年的销售额--50亿美金的研发费用研制出了S360,使IBM从一家中小企业变成一个国际巨型公司,从一家生产低端产品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引领世界计算机潮流的公司。计算机前40年的历史就是IBM的充满奇迹的历史。所以,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设计观去设计孩子,这样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当中,最重要的是可能会断送孩子的未来。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或者说没有问题父母只有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它是一个能量场,要解决问题,一定不是解决这些症状的东西,而是要像太阳让那个人脱掉衣服一样,用迂回的方式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让问题自动地消失而不是加剧。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不应该充当家庭教师来管教子女,而要充分考虑与子女的心智模式相关的各种变量,通过变量的调配改变来影响子女。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把各种各样的味道调动出来,这是一种可取的教育观。

    问题家庭源于权力的负能量场

  在家庭当中,父母往往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负能量场当中,原因是什么?因为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发生变化,首先可能表现在,有一天孩子会意识到原来父亲不是那么高大,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这样一句话,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一个人,可是对某个人来说,你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这句话适合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你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孩子面前,你是他的整个世界。但是终有一天,你在孩子面前又会回到普通人的样子。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能调试好自己心态,而还想维持那个虚幻的、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的时候,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而孩子对父母的正确性、高大性已经处于一种解构状态,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就会形成对立--父母端起了架子,孩子也端起了架子,双方的脸上看不到笑容,冷战不断地升级,我把它叫做面具与面具之间的竞争。这是一场双方都于心不忍但又全力以赴投入,希望结束但等着对方先来告饶、来求和,因而一直持续下去的战争。这种冷战一旦开始,家庭的教育一定会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的,是没法往前进展的。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持一种心态,要回到父母跟孩子的最初的那种平常心、那种状态里。有一个教育学家说,父亲是孩子来到世间的第一个玩具。父亲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孩子的玩具?因为那个时候他跟孩子是一体的,没有必要扮演一种高大的人格,没必要去戴上一个面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权力意识开始抬头,家庭的冷战就开始出现,这个负能量场就会出来了。心理学家荣格说,在人的内心,在一个家庭,在一个组织,甚至在一个社会里头,权力和爱处于天秤的两边,如果权力越大,那么爱就会越少,如果爱越大,权力就会越少。我们对一个人的权力欲越重,我们对他的爱也就越少,我们对一个人越是爱,爱越多,我们对他的控制欲就会越少。所以我们说父爱和母爱的根本的差别是在于有权力欲和没权力欲的差别,母亲总是喜欢那个最没有出息的孩子,父亲总是喜欢那个最有出息的孩子,为什么?因为父爱的理由是他值得爱,母爱的理由是他需要爱。在家庭当中一旦是权力欲抬头,我们的家庭别说教育,连正常家庭的维持都可能成为问题。这是父母并不知道的,父母在说,我总是为你好。这样一个自认为善良的初衷会不断实施干预,使整个家庭都成为一个负能量场,其目的是为了构筑自己的权威,说话的人浑然不知在子女的眼里,自己已经是一个不断自我丑化的病人,所以权力欲这个家庭病毒发作的时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每一个父母都说孩子太不听话,实际上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在哲学中被称为习惯性不服从和逆反,他只是在某种场景、某种权力结构里头做出了一种自动的反应,并不是说他在所有的环境里都是这样的。当你给了他一个,他自然就做出这样的反应,那当这个不再存在的时候,他的反应也就不同了。所以父母如何去俯首甘为孺子牛,尽可能地消解自己的权力意识是一辈子要做的功课。

   家庭沟通中的信噪比

  在家庭教育当中,消解自己的权力意识实际上很难做到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语言本身的问题。我们谁也没有认真地去学过沟通的技巧,除非是一些专家,但是我们认为自己很有沟通能力。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常常是噪音大于信号,这时候沟通就会变得非常地困难,我们自己认为我们自己说清楚了,但是在别人看来,完全不清楚,或者说我们自己认为自己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别人看了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所以两个不存在偏见的人之间都可能出现这种信噪比非常低,导致沟通失去流畅、失去有效性的一种情景。如果说两个人有偏见和误解的时候,沟通就不可能每一句话就像电影里头所说你可以保持沉默,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作为呈堂证供。所以有时候当我们两个人,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最后就变成了一种甚嚣尘上的映射游戏,像万花筒似的,就是一个小小的影像已经映射到另外一面镜子上,在镜子上不停地来回地影射着,最终变成了万花筒,成为完全失真的一种信息状态。这是我们在家庭当中常常出现的信噪比。如果这个时候再来讲什么教育的话,往往就像在我们所说的一个里,你做的种种的努力、你说的每一句话也可能是对的,但是在这个错误的里头,对的事情全成了错的事情,对的话全成了错的话。那如何让你对的事情、对的话真正变对呢?你只能够通过改变这个能量场来改变。。儿童心理学揭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开始学会以让你看不懂、让你听不懂、欲左故右,甚至是恶作剧的方式去表达他对你的某种认可。比方说微博上流行的,说动人的爱情都是从耍手段开始的,白娘子为了借许仙的伞就下雨,七仙女去挡董永的路。所以说,,小孩常常故意会制造那种噪音,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处于强势的地位,不愿意去透过这些噪音发现里头的信息的时候,最后就是一种非常悲摧的结果。

  这里头涉及到一个爱和冲突的问题,我这里讲的爱,实际上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一个正面的能量场。恨,或者说误解、偏见就是一个负面的能量场。爱与冲突这个话题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当时看了欧·亨利的小说,重读他的《麦琪的礼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不仅仅是在恨当中,在爱当中也充满着冲突,而且爱越深可能冲突就越深,很多人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往往是因爱生恨,最初很甜美的爱,最终变成了一个闹剧和悲剧。在《麦琪的礼物》里头,我们就看到实际上那就是一个误解,丈夫把自己的怀表卖掉,就为了给妻子买一个发卡,妻子也没有钱,把自己的美丽的长发卖掉买一个表链给丈夫,结果当他们圣诞节拿出礼物的时候,他们就买了世界上最无用的,当然是最动人的礼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争吵的,因为他们感同身受,知道这个情景是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一个人发出的善意,另一个人是很难感知到的,所以冲突就会出现。说到这里,我讲一个周星驰的故事。周星驰生长在单亲家庭,他6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姐在一块生活,他们家庭非常贫穷,但是即使是在最贫穷的时候,他的母亲每个月借钱都要买两次肉给他们吃。周星驰小时候各方面非常听话,学习也挺好,非常用功,但是有一点让他的母亲非常头疼,就是他不好好吃饭,尤其是当母亲买了肉以后,他上去吃一两块,然后就故意再夹几块不让他的姐姐吃,但自己也咬一小口然后就不吃了,就扔在盘子里头。母亲觉得可惜,每次就只好把他咬过的那些肉吃掉。有一回,他的母亲借了钱买了几个鸡腿,周星驰不好好吃,故意一下子掉在地上了,地上非常脏,他的母亲就再也忍不住了就拿起棍子打。周星驰也没有哭,只是咬着牙看着他的母亲。多年以后,周星驰和他的母亲在《凤凰卫视》做节目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讲了这个事情,说周星驰小的时候让她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吃饭,尤其是有肉的时候,周星驰当时听他母亲说的时候,差一点眼泪就要流出来了,他说,妈妈你一直没有看出来,每次我都是故意的。原来因为每次买肉,母亲是从来碰都不碰的,周星驰就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他的母亲去吃肉。这里头,周星驰有着最好的善意,但用的是错误的方式,而他母亲完全没有理解他的用心,所以就拿着棍子去打他。所以在最亲密的母子之间,我们还能产生这么大的误解,如果周星驰母子不去做这个节目的话,可能他的母亲会把这个误解带到坟墓里面去。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多少噪音背后藏着的信息我们没有解读出来。最深挚的爱往往是在最深刻的冲突和误会中呈现出来的。

   道德情操是家庭教育中的必修课

  在家庭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应该培养道德情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也是道德哲学家。温总理前些年推荐大家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这也是亚当·斯密自己非常推崇,认为最重要的书,他的墓志铭上没有写他是《国富论》的作者,而是写着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道德情操论》作者。他在书中讲到,道德情操就是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就是对别人的需求、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这是整个社会里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软实力。如果一个社会全是一套规则、一些合同,而没有一种对他人需求、对他人悲苦的感同身受的能力的时候,这个社会,整个经济是没法运行的。当然他讲的是经济问题。世界上的权力分为三种,强制性权力、交易性权力、共识性权力。强制性的权力很简单,比如歹徒拿着刀子对着人,你不把钱交出来,我就杀了你,所以你就服从他,这叫强制性的权利。交易性的权力就是我们来做一笔买卖。共识性的权力是,我们都形成了某种共识的时候,不需要你来告诉我做什么,我们一起来做。就像网球双打的时候,两个队友之间不需要谁来指挥谁,它是一种共识性的权力。我们在家庭当中,如果常常是用强制性权力、交易性权力,而不是用共识性的权力来共建整个家庭的氛围和能量场的时候,这样的教育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刚才朱永新会长讲父母应该培训上岗,我非常地认同。我们人生在一些很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考试才能够上岗的,但是对于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却常常是没有教育,没有培训,更不会有谁来给你发一个证的。偏偏在道德情操上,在做父母的技能上,原本缺乏的人自己是不知道的,而且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最终会酿成各种悲剧。

  道德情操或者叫仁者之心,是我们现在家庭当中父母要传达给孩子的,对他人的痛苦和需求敏感的这种感受能力。仁的意思就是敏感,有个成语叫麻木不仁,就是对别人不敏感,《弟子规》里头强调的其实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一种对别人需求的敏感,对他人柔弱和悲苦的认知及对他人重要性的发自心底的承认。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用的技能占15%,剩下的85%是对人的成长、成熟、成功有用的情商和心法,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根本不提供的。有的家庭提供了,其中有的家庭提供的是正面的教育,更多的情况下常常是一种负面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孩子的竞争力在哪里?你去上皇城根小学,我也去,你上北京四中,我去国外留学,就觉得如果不这样就不够成功。这样的一种教育实际上是很可怕的,那重要的85%都没有通过,却只朝那15%去努力。实际上一个孩子的竞争力恰恰就在那85%上。正是因为父母没有上家庭教育这门必修课,导致了大量的问题父母问题家庭,最后是问题孩子的产生。

     欣赏式探询与罗森塔尔实验

  管理学者大卫·库珀里德和黛安娜·惠特尼的研究发现,在上司与下属、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要保证沟通的顺畅、行为的协同,强势者对弱势者要抱有一种欣赏式探询,而不是挑衅性质疑。一旦挑衅性质疑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个病毒、这个负能量传达给孩子,孩子也会对你进行挑衅性质疑,这时候冷战就会开始。一种破坏性的气场会使双方在沟通的时候都忘记了最初的意图,不去沟通、不去协同,就变成了你对我错,双方都在寻求所谓的正确性的这样一个翘翘板上,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式探询,这个欣赏式探寻是跟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联系在一起的。罗森塔尔实验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就是正面的预期导致正面的结果,负面的预期导致负面的结果,你怎么预期孩子就会怎么成长。无论是爱的情操还是预期,这都可以概括为家庭教育中的正能量,这是一种能力和能量。缺失这种能量和能力的父母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很难是卓有成效的。

  学习型家庭要具备的意识

  最终回到我要演讲的主题--学习型家庭。根据彼得.圣吉对学习的定义,是指一种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智模式。比如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受一种什么样的意念在支配,我做这个行为的时候背后有什么东西在驱使,我正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故事,当你在漩涡里头挣扎的时候,要知道处境,调整你的行为,这种才叫反省,而不是简单地形成一种机械的、直接的解决方案,这才叫学习。我们的家庭应该形成一种对于系统,对于我们自己看不见的却时时刻刻在左右我们的心智模式的一种觉察,一种幡然醒悟。

  爱因斯坦说得好,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期望不同的结果,这叫精神错乱。我们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庭的这种。我们要不断地反省,要知道我们现在造成的后果不是简单的,而是一个变量,它汇入到多种变量当中,最后成为了最终的结果。我们要放弃马上能产生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就如同父母经常会这样认为,我把孩子送到了哈佛,他就一定成才,我把他培养成少年大学生,他将来一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湖南省近期做了30年来的高考状元调查,调查时只有4个人能找到下落。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找一个人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只有4个人找到下落,而且他们无一有什么成就,这就是湖南省的高考状元。所以,我们不要被线形的因果教育观所束缚,而应该学会一种系统观,要有的意识,让持续的反省和改善成为家庭的习惯,让我们的家庭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型家庭。谢谢大家!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25937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相关推荐

  • 热门新闻
  • 热门活动
  • 留学资讯
  • 中学资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