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的教育比较
2016-05-12 17:43
来源: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作者: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11月10日,“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家庭教育工作者分论坛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刚,北京互惠生国际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峥,安妮英语俱乐部、安妮英文图书馆创始人安妮鲜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亲子关系专家、翻译家黄廼毓,新东方前途出国有限公司美国中学部总监卢巍就“中西方家庭的教育比较”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主持人:
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嘉宾:
杨峥,北京互惠生国际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妮鲜花,安妮英语俱乐部、安妮英文图书馆创始人
黄廼毓,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亲子关系专家、翻译家
卢巍,新东方前途出国有限公司美国中学部总监
周成刚:现在,全球的一体化导致我们今天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家长在走向世界,相互碰撞。所以,今天我们就请上了四位嘉宾和大家简单聊一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希望所有嘉宾的讲话更加明了、简洁、突出主题。下面就从安妮鲜花老师开始。安妮鲜花是一个海归,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和家庭教育,最近出了一本书《出国不出国》,这个问题是很多家长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安妮鲜花老师能不能简单说一下你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针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安妮鲜花:这本书实际上来源是我新浪的博客。我的女儿叫安妮,在加拿大生活了几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她经历了加拿大的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我2010年回国,回国以后创建了英语俱乐部,跟家长接触特别多。我发现国内的很多家长都很纠结,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去?什么时候出去合适?后来邮电出版社约稿,希望我能够把博客中的关于西方教育这方面的内容整理一下。我个人感觉国外的教育对于我们家庭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这样整理出来了一本书。
周成刚:现在中国的家长更希望把孩子送出去,就在今天你却把孩子带回来了。你不担心未来的孩子只用中文,缺少英文环境,今后缺少竞争力吗?
安妮鲜花:当初我出国的时候和很多的家长一样,觉得孩子还是应该出去,尤其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的担心和质疑,但当我对北美教育了解增多之后,我就发现实际上很多东西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弥补。甚至说,即使在北美,大家都觉得那里的教育很好,但是不同的族裔越了解北美教育就越了解家庭教育我们可以做的东西越多;越在国外越觉得中国人和你的文化、你原来的族裔连接应该越多;就觉得回来后,英语的问题我们完全在国内也可以解决。
周成刚:你把自己的孩子带回来了,国内有很多的人想把孩子送出国,这矛盾吗?
安妮鲜花:这里没有矛盾。现在我们很多的人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发现到国外是从头开始,非常困难。我发现,在童年时期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轻松学习语言,而在轻松的状态下就可以有很好的结果。对于孩子的英语启蒙,不管将来出不出去,英语都会成为一种文明沟通工具,不是为了出国而做这件事情。
周成刚:你在加拿大生活,现在带着孩子回到了国内,对国内、国外相对知道的也比较多。中国的家长针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凭你的感觉和你过去的经验,你觉得现在最主要、最关键的要注意什么?
安妮鲜花:我觉得应该是焦虑,群体性的焦虑。
周成刚:群体性的焦虑?
安妮鲜花:对,把孩子看得太重了,尤其学校也是这样。。这样的话,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天上午很多的嘉宾、专家、学者都讲过,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才可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周成刚:当所有的孩子都拼命学的时候,如果我的孩子轻松的话,我更焦虑。
安妮鲜花:为什么明明知道辅导班不管用还要送去读?因为别人都在送。如果你认真地去辅导班看一下,1/3的孩子能跟上老师,1/3的孩子无所事事,另1/3的孩子完全没有进入到那种状态。
周成刚:我经常跟孩子们接触,有很多的孩子现在出国第一个选择就是读金融。我最近到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去考察,回来以后,有一些招生部的主任告诉我说,有一些包括美国前15名的大学,说里面学金融学专业的中国大陆的同学已经达到了70%,当初他们招更多的外国学生是为了体现这个项目和这个学校课程的多元化,但是今天中国人去得太多了,本来是为了体现多元化,现在变成了一元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大陆同学读金融呢?原因是当初读大学是父母定的,现在读研究生也是父母定的,读金融后去投行工作,尽快赚钱,越快越好。我也跟家长说过,俞敏洪没有读过金融,百度的李彦宏是我们的独立董事,也没有读过金融,马云也没有读过金融,但是都做着很了不起的事业。所以,这些问题都可以给我们的家长和孩子重新思考的一个角度。
下面我就把话题转到黄廼毓教授这里。我今天参加新浪的一个活动,听到黄廼毓教授说自己从事家庭教育,大家都说台湾的亲子教育胜过大陆,你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吗?
黄廼毓:不管是从研究或者是从实践来说,都有不同的挑战。不管在什么时期,华人的根是差不多的,因为我们都是听愚公移山的故事长大的。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我觉得家庭教育还是有根深蒂固的一些相同。
周成刚:今天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中国的家长在说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跟美国人学,美国人的孩子教育多先进,现在美国好多家庭的孩子要学习中国孩子,奥巴马总统也在号召美国的孩子说,一定要跟中国大陆的孩子学,跟韩国的孩子学,他们长时间地挑灯夜战,他们长时间地在科学领域里面工作,这就变得非常矛盾。所以说我请黄廼毓教授给我们简单说一说,在这个里面碰撞,最需要关注的是哪些点?
黄廼毓:这个题目很大,我得写一个论文。我举一个例子,我先生是美国人,是在美国念书的时候认识的,后来他到台湾来生活。我记得二十几年前他刚到台湾的时候,早上看见邻居家的一些小孩早上起来就赶车,到了黄昏,很疲惫地才回到家。那个时候,台湾刚好有一阵热潮,把小孩送到美国去,太太留在台湾。那个时候他就说千万不能这样,一个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在一起。他不了解华人父母为什么为了孩子的前途,牺牲了自己的家庭。那个时间,他说其实我觉得青少年有一个目标,每天醒来知道要做什么,哪个还没有准备好,这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他在美国念书,回想起他的青少年,浑浑噩噩的,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每天晚一点儿去学校也没有关系,下午3点回来,所以他还蛮羡慕台湾那样的辛苦的孩子。有的时候人很有限,我在台湾生长,就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在美国生长的孩子。我想,人本来就是学来学去,美国现在也开始在教育上会有一些要求,他们也是在观察东方这些家庭的父母怎么样去做,为什么虎妈这么畅销。其实他们有不同的想法,文化这个东西真的很难比较。基本上还是回到到底人是什么?在西方,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所以重点是独立,好父母是你能够帮助孩子独立,做他自己。可是我们这些华人的想法是生命和生命的延续,这样就很难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在台湾,我也看到有一些父母,如果在财力上做得到的话,真的会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
周成刚:台湾地区的留学比中国大陆地区早了几十年,持续到今天还是热门。你作为一个留学生,台湾地区这么多年的留学经验,你是不是觉得这些留学生对台湾地区的经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真正地起到了一种推动的作用?
黄廼毓:应该是。我想早期对台湾的各方面有影响的都是留学的。坦白地说,当时留学的很多也留在了美国,因为工作环境、薪资等因素。如果回到台湾,可能要从零开始。那个时候有一个顺口溜:“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那时候也有少数的人觉得,我去是为了回来,所以他们就在台湾早期那些规划上对台湾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几年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远远超过台湾了,因为这几年研究所太多了。
周成刚:说一个数据。从去年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最重大的留学人数统计里,中国大陆地区的留学生已经全部领先,成为第一名。还要问黄教授一个问题,你提出一辈子都在做亲子的工作,这背后有你的理念,有你的思想跟你的价值观,有你坚持做的理由。在场的家长和听众并不一定都愿意把这么多的时间花在亲子教育上面,他们肯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方式。所以说,你认为亲子教育真正对这个家庭、对这个孩子终极生活的意义到底带来了什么?
黄廼毓:我刚才有提到两个词:改变和选择。孩子是整个国家的未来,我原来这样想从小教好,以后省掉很多的麻烦。可是我真正做儿童工作以后,发现大人必须改变,大人不改变的话,孩子很难真的做到我们希望他完成的那样。可是要改变大人非常困难,也就是为什么后面这些年,我其实更多的是在做大人的工作,我的对象是在成人这方面。
我想我们在做的就是要让家长更清楚,人生是有很多的选择,可是很多家长以为选择只有一个。有一次我去一个电视台录影,结束的时候,摄影师跑来跟我说,黄老师,我要早一点儿听到你的演讲,我就不会离婚了。一句短短的话告诉我很多事情:第一,他已经离婚;第二,他对离婚并不是觉得很骄傲;第三,他会后悔;第四,如果他当时知道可以不用离婚,就会想到很多事情。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教育是告诉你有不同的选择,譬如婚姻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背景,我们告诉你选择。我想人生很可贵的就是我们有很多的选择,可是以前的教育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一点,以前的教育告诉我们只有这一条路,可是那一条路并不是适合大部分的人。
周成刚:回到安妮鲜花这边。你的教育里面提到了美国教育是金字塔式的,那金字塔式的到底是什么?你想给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安妮鲜花:金字塔实际上是说有厚厚的一个塔基,这个塔基是做人最根本的教育。所谓金字塔是精英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每个人都在为这个付出努力。而在美国,想要成为精英也绝对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我把孩子送出去了,孩子自然会成为精英。精英都需要从下到上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淘汰。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国家,人要想最终走向成功,肯定要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而这个成功,从西方教育来讲,非常看重塔基的人格教育。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忽视塔基,同时知道那种艰辛和付出。
周成刚:你说的精英教育使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每年送很多同学到国外学习,很多家长和孩子第一句话说问能不能进前20名的大学。这个当然好,但是最终走进这些大学的同学很少,大部分的同学是在中间段。这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其实不用一夜之间走进最顶尖的学校,只有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观念,用一辈子的时间慢慢走进世界名校。在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把问题回到杨峥老师这边。他一直从事的是交换生的工作,也在德国待了很多年,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在座的老师可能不一定理解互惠生是什么意思?这项工作到底想给人们带去什么?
杨峥:互惠生是国际上传统的文化交流活动,这几年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欧美的大学生进入到中国家庭一起生活一年。互惠的学生互惠互利,像一个大哥哥、大姐姐一样陪伴小弟弟、小妹妹,在这个过程当中,分享中国文化。我们在操作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西方的大学生进入到中国家庭,然后协助中国的父母,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参与到家庭教育,他们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他们叫中国家庭教育之怪现状。为什么家长总告诉孩子外面有很多坏人?为什么孩子说妈妈,我考了99分,妈妈总是问,还有考100分的吗?比如说中国的家庭里有人出了水痘就要隔离,那美国的就要开派对。所以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周成刚:互惠生觉得很好,孩子可以接受中方的,也可以接受西方的。据说从西方到中国来的互惠生多于中国到国外去的互惠生。是这样吗?还是倒过来的。
杨峥:这个行业虽然在国际上叫做最古老的文化交流现象之一,但是毕竟不是特别知名,因为学生是通过付出来换取到这些文化交流的条件。所以出去和进来,最早其实在十年前,我们已经选送了成百上千的中国学生进入到美国家庭、德国家庭做互惠生。近几年进来的越来越多,一个互惠生陪伴家庭大概有两千多个小时,中国家庭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已经在全世界排第一了,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形式,让中国也成为一个热门的留学地进入的国家。
周成刚:中国的家长因为有很多焦虑的事,总觉得孩子什么也不能落后,所以在他的实践过程当中,比如说一听互惠生,到美国去一年,觉得挺好,就想去。但是一想到送到美国去一年后又回来,可能数理化跟不上,就不想去,所以特别纠结。你觉得有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呢?为什么外国人不怕这个事呢?
杨峥:互惠生都是18岁以上,是一个成年人,相对来讲,您刚才提到的问题,包括中国的学生18岁以后上大学怎么办?大学毕业以后又要工作。确实,现在外国学生进入中国可能跟体制有关,相对而言,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他们也愿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里面来。
周成刚:你在文字里面提到互惠生对孩子的外语提高和性格的培养,优势非常明显。能说一两个例子吗?
杨峥:一两个有点儿少。
周成刚:最能让家长相信,马上就可以做互惠生的。
杨峥:大部分能进来的大哥哥、大姐姐带来的是西方的教育理念。刚才你也说到,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障碍或者误区是什么?就像安妮鲜花老师说的一样,我总结的叫做关注度过高,就算把孩子送到夏令营,孩子也知道焦点都在他的身上。在西方,比如常有这样的例子:商量周末去哪儿玩?商量的过程当中,老大就说,你为什么不问小凯的意见。妈妈就会说,小凯才四岁,他还不知道。然后老大就说,他已经四岁了,他什么都知道。从尊重个体看,这是一个小例子。一直到家庭和互惠生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教育差异,让孩子不断地提高。
周成刚:中国的家长把孩子送出去以后一直告诉孩子,你把书读好就行了,什么也别去想。美国的孩子一到星期六就说赶紧开派对。家长在怀疑,说到底哪边好,希望孩子多方面的成长、锻炼、独立,但是又不让他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学习,我也偷偷地关注他,我可以告诉你的是,95%的孩子当他出去以后,有很多跟你说的话是假的,跟你交流的很多东西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不想让你担心,因为他正好18岁、20岁,想显示他的独立。在这里,你觉得有没有折中的办法?
杨峥:这个话题很大。三分钟可以吗?我总结不出来,但是我尽力,贡献一点我的小经验。这个事情没有一个完全能够折中完美的办法,我认为与文化的差异、国家的不同有关。美国有美国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文化,德国有德国的文化。=中国人脑子快,但是德国人有团队精神,说快好还是慢好,有的需要快、有的需要慢。具体到中西家庭教育比较,我看到很多的书,但是真正的比较肯定没有人能说得透,有一些是我们可以学的。比如说像天冷了,我们都说多穿一点儿衣服,而在国外,他们从小就会经受这样的训练,就像脑子在长大,身体在长大,他们认为抵抗力也在长大,所以小的时候冻一冻就行。另外一个要借鉴的,都说西方人重视功德、不重视私德,外面很干净,但去美国一看,通常脏得一塌糊涂。但是中国人恰恰相反,教育孩子可以自己叠衣服,但是我很少见到中国的家长说,我们一起去扫扫楼道。我个人认为,与其有什么折中的方法,不如说保留你认为对的东西,结合你个人的性格,包括结合家庭的情况,吸收那个国家的好的东西。
周成刚:因为你一直做互惠生,所以对西方、中方也都比较了解。现在有一个观点,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说考了90分,然后就问有没有考95分的,有没有100分的。但是中国人也坚持这么一个观念,说其实美国有的也很假、很虚,也不靠谱,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
杨峥:表面上是这样,我同意你的说法,他们也会客套,就像说的觉得言不由衷。
周成刚:因为是留学,再把话题转给卢巍老师,今天把她请过来的主要原因,她每年把很多很多中国的孩子,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送往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所以这个话题就变得更具有挑战性。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你每年送这么多的同学到国外去,尤其到美国去,你能不能告诉在座的家长和同学,最重要的几个原因?
卢巍:这是一个社会话题,因为我个人分析,家长现在之所以把孩子送出去读本科甚至初中、高中,其实是基于对中国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一个诉求,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除了学业以外,能够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所以这是家长首先是把他们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送出去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二个来讲,在中国的教育平台上,我认为我过去接触过的家长,更多的一种并非是主动积极的选择,他们的孩子可能只是中游的成绩水平,可能不那么被关注,但是现在的孩子他们求关注,求尊重。第二个层面来讲,家长认为他们在中国的教育环境和考试环境下,可能只能申请到专科或者是三本,在他们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他们希望给予孩子优质的教育和平台。第三个层面上来讲,我可能更多的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倾向,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觉得孩子出去了,拿一个学位回来,在中国的职业道路的选择面可能更宽一些。
周成刚:这个里面说到就业,我提出来了一个问题,在座的家长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中国的家长,把孩子送出去是出于无奈,出于攀比,有的是为了提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现在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杨振宁教授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说到底什么时候把孩子送出去是最好的?杨振宁提出来了一个答案,他说如果说,你的孩子未来,想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科技、经济,回到中国继续创业,做出一番成就的话,他认为你的孩子读完了高中,出去读大学本科的研究生可能更合适,如果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一辈子都住在美国,在西方国家长久生活下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的孩子出去得越早越好。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观点,我不知道卢巍老师有什么别的看法吗?
卢巍:其实作留学九年的时间里面,感觉一直在风口浪尖上,当中国人出去读本科的时候,我做本科,当中国人出去读高中的时候,我做高中。但是我始终觉得留学不应该以年龄段划分,而是以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包括家庭教育对这个孩子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是否养成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个计算题,如果他在国外的中学读四年的高中,再读四年的本科,大部分人会再读硕士,十年回来以后,作为父母,你是否还能跟他在同一个频道上做思想的交流,十年以后,您的孩子回到中国,是否还能够在中国的职场上有一个适应中国文化式的发展和交流,当然这是值得探讨的,从目前来讲,我个人认为,当您的孩子,从英语的基础上,就像安妮鲜花老师讲的,我始终认为,英语不应该解决在出国以后,而英语这一关,应该是解决在出国之前,具备了一定的英文基础,心智相对成熟,有一定独立自主的能力,控制自主性,有一定的人生目标的时候,不论是在中学还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留学人士。
周成刚:下面我提一个问题,我是很多年前就出去留学了,我看到我的同事孩子就生在国外,有的很小就过去了,这个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们在比拼的时候,希望把孩子送得越早越好,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们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孩子接受语言文化的能力极强,当他大学、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根本不想回来,他觉得跟中国也没有这样的感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现在社会有一个观点又认为,西方的教育很好,科技很发达,但是未来的机遇可能在亚洲,在南美洲,要抓住这个机遇的人,必须具备西方的这些东西,同时要具备东方的这些东西,也就是说,一个跨语言、跨文化、跨技能、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才,可能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卢巍:说实话,因为我现在也有自己的孩子,我也在思考我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出国,所以我目前我个人秉承的观点,认为最早应该是在中国的初中,初三毕业以后再出去,这个时候14、15岁,已经具备了一定中国文化的基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虽然还没有形成,但是已经有一定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出去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的教育,回国以后我认为更加地接地气。前两天我面试了一个学生,他是初一之前全部都在国外,因为他妈妈一直带着他,欧洲、美国、北美都走了一圈,直到初二的时候才回到中国,但是大学没有选择出国读本科,因为中国大学教育里面,也有精髓的地方。但是他说我在大学交朋友,我好像很难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对待社会类的问题,文明类的问题,感觉和同学交流不到一块去,因为中国人喜欢迂回式的沟通、交流,可能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人而异。
周成刚:黄廼毓教授有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黄廼毓:台湾早几年有人做研究,后来发现家长要量力而行,有的家长在经济上面可以,他就常常过去,不是把孩子丢过去,我们今天谈家庭教育也是,就是说不是把孩子扔到那里,就自己长得很好,家长如果没有这个财力,飞过去。我有一个朋友做研究,其实如果把他扔在那里,他很惨,他会很虚空,可能极早进入男女关系,我曾经问过一个,13岁,因为他是天才儿童,被送到国外去学习,他虽然在他的专业上有很好的表现,可是他一直不敢结婚,因为他跟我说,黄老师,我不知道家是什么,因为他13岁就出去了,一个人天寒地冻,他在那里试着活着,我想可能还是家长回来要看自己的能力,有没有办法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一方面是孩子本身,是不是到了一个,你觉得你可以放心,另一方面,真的在那边要有很好的安排,不然悲惨的故事就会很多。
周成刚:其实出去留学,一定是有利有弊,我们也看到了。最后请问卢巍老师,你每年都在把这么多的中学生送到美国读高中,你认为这是不是唯一的选择?第二,如果说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出去,你觉得最需要做的是哪些准备?可能遇到的最大的麻烦和问题在哪里?
卢巍:我虽然是做出国留学,但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在14到17岁这么小的年龄离开父母到海外求学,如果您真的是有这样的打算,想让孩子在中学这个阶段出去,我个人认为,其实他的教育应该最起码是从6岁就开始准备,因为出国读中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第一个,不是做应试教育的培训,更多的是激发兴趣爱好,中国的家庭有的时候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就像刚才有教授在讲,每一个家长都爱孩子,但是你爱孩子的方式是否是他需要的,是他喜欢的,90后、10后、00后,不要说他们,作为我们80后,我认为我们都非常有个性,非常有独立自主的个性,我们是需要被尊重,被关注,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方式,所以我觉得第一,首先是如何激发他学习英语,因为作为家长来讲,不仅仅要把腰包,钱给赚到,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出国留学的一个工具。第二个层面上,人格的培养,性情的培养,刚才也有教授讲到,中国90后的独生子女,说句实话,性情有的时候非常容易暴怒、暴躁,非常自我,很自大,出国读书是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文化里面,不仅仅是学习,学生还有一个层面是生活,怎么样在国内,在您身边的时候,把他的一些抗击打的能力,遇到挫折了,怎么样坚强地度过,遇到了矛盾,怎么样用北京精神,像包容、厚德解决人际关系当中的问题,包括能否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这才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本质和精髓。第三个,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到海外去求学,不仅仅让他了解国外的文化,我们也要把中国的文化带出去,不能够把中国的文化完全带出去,却用中国人的思维在其他的国家生活和学习,这样最终受到创伤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所以现在的图书网络,或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的渠道很多,可能我们的家长就要去做一些更有心的工作,通过一些游学或者体验式的项目,怎么样让他能够出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追求留学的成功。
周成刚:谢谢。有很多家长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始终没有回答刚才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送出去最好?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从语言学的逻辑角度上说,一个孩子如果说在12岁左右把他送出去,他既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又能把另外一门外语学得像母语一样。在这个时间段送出去,可能两种语言都不会忘记,都能够学到。当然我是从逻辑上进行的推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很大,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更深入地讨论下去,在座的又是专家,又是家长,又是母亲,又是父亲,我希望大家最后再跟我们在场的人说一句话,你的心里话,你觉得真的最想告诉这些家长的是有关孩子出国留学和孩子教育过程当中,你最想传递的一个信息,供我们家长参考,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圆桌论坛。
卢巍: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用科学发展观和看未来的眼光去正确地看待留学。第二句话,真正去做孩子想要的事情,然后符合他的生长、发展的正确的轨迹。
安妮鲜花:就用我《出国不出国》其中的一篇文章吧,名字叫不同年龄出国的利弊与引诱,硬币都是有两面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好,我想作为家长,对孩子选择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我们自己,只有把孩子和我们家庭作为一个共同体来考虑,孩子的未来才真正是有生命力的。希望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能够真正地做到综合地权衡利弊。
黄廼毓:人生充满了机会和选择,不管你做什么决定,真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可是我比较希望你在做决定之前,真的要多收集资料,尽可能收集资料,不管你是跑到新东方或者是上网,可是一旦你做了选择,做了决定,就好好地迎上去,不要又回头,一直检讨自己,一直后悔,我想到后来就会两面皆空。
杨峥:家庭教育这个话题太大,说两句留学吧,如果在孩子出国以前,请互惠生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出国以后,学校里面的时间是文凭的收获与否,但是更要关注他的业余时间,如果他的业余时间有2/3以上都跟中国人混在一起,或者说都在中国的网络上聊天,依然是一个中文环境,他即使混到了文凭,前途也堪忧,但是他如果融入了当地的生活,那么他学业一定有成,希望留学家长要关注一下孩子的留学生活。
周成刚: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地成长,一个是身体的健康,一个是心灵的健康,我坚信,当一个孩子有了身心健康,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可持续发展。当一个孩子有了强健的身心,学会了本领,懂得了世界,才能真正的有尊严地从容地过这一辈子,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终极的目标。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相关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