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童心,聆听说不出来的伤痛
2016-05-12 16:52
来源:选自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作者: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龙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支援中心主任
我们都不喜欢生命是沉重的,但是,我们的生活现实必须面对很多沉重。今天,我谈的话题就是怎样用慈悲和智慧帮助孩子卸下生命中的沉重,展现生命的丰富和轻盈。
对于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来说,有很多的苦和痛是说不出来的。而那些苦和痛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生命的每一个细胞存在着,在每一滴血液中流淌着。孩子需要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听到他们说不出来的伤痛,而且还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展现生命的风采。这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习聆听孩子说出来的伤痛,其实不仅是为了孩子,而且也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心理创伤。所以,我们帮助孩子疗伤止痛,其实也是我们给自己疗愈童年创伤的机会。
遭遇心理创伤的孩子是什么样呢?其实,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每天都有机会看到,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怎么管也管不好。在很久以前,成年人会说,这是个坏孩子。后来,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提出以新的说法:这孩子有行为问题。今天,我们从心理创伤的角度来看,“不听话”、“不好管”正是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召唤:希望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
伤痛,来自人际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
那么,伤痛来自哪里呢?心理创伤又来自哪里呢?其实,最常见的来源就是人际暴力。
关于人际暴力
所谓人际暴力,是指否定、拒绝或无视人的感受、需要和价值,并且给人带来痛苦的言行。
人际暴力的逻辑是,我要你去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如果一个孩子遭受这样的人际暴力,时间长一点,强度大一点,就会形成心理创伤。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可能并不完全是在当下情境产生的,很有可能是他们过去的心理创伤经验让他们现在继续遭受痛苦。所以,他们要用行动召唤,希望我们能够听懂他们,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有些人际暴力就是直接来自于照顾者的,比如家长、老师。尽管这些孩子或许并没有遭遇突发的重大生活事件,然而,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被否定、被拒绝、被无视,这些日积月累的负面生活经验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让我们看到孩子展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正是心理创伤的表达。
“问题行为”是恐惧和无力的行动表达
恐惧,是心理创伤的核心情绪。挥之不去的恐惧萦绕在幼小的生命,制造出挥之不去的无力感。不明白自己为何失控,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无力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无力感,就会强化恐惧。比如: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控制情绪,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很容易学会的东西我就学不会,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课,总是好动……于是,孩子通常会用很多方式,甚至用多动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求助的愿望,特别是父母、老师和同伴。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得到理解和帮助,就会有强烈的无助感。日积月累的无助就会变成对生命的绝望。一个对生命绝望的孩子很难有明确的生命方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就会去做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的事情。
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很容易借助“问题行为”表达自己的恐惧。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可能会给孩子很多惩罚--因为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好,不好管。而惩罚又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成年人为了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所用的办法正在增加孩子的恐惧反应,增加孩子的心理创伤。当孩子长期被恐惧情绪笼罩时,由于缺乏心理安全感,就会用各种动作来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看到的“问题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就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通常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运用成年人习惯的语言能力,所以,他们很容易用动作保护自己,可能是打架、破坏公物,可能有很多令成年人人头疼的行为。这些表现都是有生理基础的。
人对恐惧的三种反应
人类在遇到危险感到恐惧时,会对危险做出三种典型的反应,包括迎战、逃离、不动。
第一种反应是迎战(Fight)。如果一个危险来了,大脑经过分析判断,自己的力量比危险大,人就会动员全身的能量去迎战,力图赶跑危险。处于迎战状态的孩子可能会用行动表达愤怒,比如多动、攻击行为或破坏公物等。长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对恐惧极为敏感,即使其他孩子不感到危险的刺激,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用行动表达,不会事先考虑后果。
第二种反应是逃离(Flight)。当危险来临,人判断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可能赶跑危险,就会逃离。这时,孩子的恐惧情绪更加明显,我们看到孩子在学校或在家庭里的表现是:退缩、逃避或者孤立。
第三种情况就更加困难,就是不动(Freeze)。当危险来临,人判断面前的危险比自己强大,自己打不过它,也跑不掉,就处于“冻僵”状态,人的身体会自动关闭所有的感受,让自己变得麻木,以便减轻难以承受的痛苦--极端恐惧、无力、无助、无望。就像人遇到熊。人的体力打不过熊,也跑不过熊。熊要吃活的,当你逃跑时,一定会被熊逮着吃掉。因此,装死不动可能会逃过一劫。
很多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常常发呆、麻木。他在讲自己痛苦的经历时,漠然得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你问他感觉如何,他会说“没感觉”。其实,“没感觉”就是最强烈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身体为了减轻承受不了的痛苦情绪,正在关闭自己的所有感受,不仅关闭了痛苦的感受,也关闭了生活快乐和平的感受。
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多动、攻击、逃避,真是不好管!不过,这样的孩子需要帮,而不是需要罚。我们成年人需要理解他们表面上的“问题行为”是心理创伤的表达。这是因为不听话的孩子的情绪脑经常被强烈的负面情绪激活,而思维脑受到严重抑制。因此,他们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很难预想自己的行为后果,而是常常直接用行动表达负面情绪。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时,孩子们受到强烈的恐惧和愤怒情绪冲击,整个身体被怒火燃烧,很难接收到老师家长说的道理。其实,恐惧和愤怒这两种情绪是孪生兄弟。很多孩子表达愤怒时正是在表达恐惧。所以,要让这样的孩子不那么愤怒,需要让他们安静下来,而不要惩罚他们。
疗愈童心:聆听与行动
疗愈童心的需要:说出来有人听、重建连结、处理创伤记忆
疗愈童心,就是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愈创伤。这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我想在这里说三点对大家最有用的内容。
第一点,疗伤止痛需要有人听到自己说不出来的伤痛。如果说不出来的伤痛没人聆听,人就很容易用暴力行为表达伤痛。如果有人能够听懂我们说不出来的伤痛,并且还能帮助我们去面对恐惧的情绪,去学习更有效地生活的办法,去学习更多调节情绪的办法,那么,创伤就有可能疗愈。
带着共情聆听,可以孩子降低孩子的恐惧,增加对人的信任,于是愿意把自己的伤口露出来。不过,只有共情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点其他本事,还要学习很多疗愈童心的技巧。希望以后新东方有机会做这样的系统训练,我愿意贡献力量。
第二点,帮助孩子重建人类情感连结,也就是重建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作为人类的一员,如果没有归属感,就会感觉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荒岛上,那种被遗弃的感觉是很难熬的,特别是孩子。
那么,怎样重建这三种感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行动。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连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正念呼吸、正念步行、正念进食。多训练他关注呼吸,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孩子才会有能力在情绪强烈时尽快回到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平静下来。,教孩子学习与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享受身心平静,是疗愈童心的基础。
其次,我们帮助孩子与他人连结。当孩子不是那么恐惧的时候,通常愿意尝试与他人接触。我们要教孩子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有点危险和不危险的人和事,要教孩子学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
最后是与世界连结。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为别人的生活快乐贡献力量,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第三点是处理创伤记忆。我们去聆听孩子的伤痛,教他们重建与人类的情感连结。有了这些资本,孩子才有力量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处理创伤记忆。处理创伤记忆就像做手术,要先恢复元气。所谓创伤记忆,就是过去遭受心理创伤的痛苦经历,作为记忆碎片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孩子当下的生活。处理创伤记忆,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些被创伤记忆打散的生命拼图的散片,然后,帮助孩子用自己当下生命的判断和力量重新拼完整的图画。当他能够从这幅新的图画中看到新的意义时,就会知道自己后面的路怎样走。孩子就会享受完整的、有意义的生命。
需要提醒大家,人在童年遭受心理创伤与在成年时遭受心理创伤略有不同。遭受心理创伤的成年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基本的生命技能,这些都可以作为疗愈心理创伤的心理资源。可是,如果孩子在年幼时就遭受心理创伤,他们不能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基本生活技能。在疗伤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疗愈过去创伤的伤口,还要完成特定年龄的发展任务。也就是说,疗愈童心,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有耐心培育并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课题。
聆听感受和需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听到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呢?也就是说,我们怎样帮助孩子用促进疗愈、增加信任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伤痛呢?
听,是有技巧的。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技巧,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就会说话混乱,使我们抓不住重点。或者他们的态度或某些词句可能会激怒我们,使我们和孩子一样陷入愤怒和恐惧情绪,甚至诱发我们自己过去创伤的经历。当然,如果我们听孩子说话时陷入评判好坏和对错时,我们做出的反应通常是有伤害的。
因此,为了听到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我们不要沉溺与评判说话内容的对错好坏,而是需要听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在这方面,《非暴力沟通》一书给我们非常具体的指导。
首先,我们需要听到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他可能是愤怒、悲伤、绝望或者其他感受。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我们描述情绪是常常用的是名词,说的是评判,指向完成任务。《非暴力沟通》一书有详细的情绪列单和指引,协助我们了解人类情绪,探索人的感受。
其次,我们需要听到孩子的需要。通常,人所表达的感受背后是就是需要。比如,当我们有正面感受时,比如开心,这说明我们的某些生命需要得到满足。如果我们的感受是负面的,比如我们不开心,那一定是我们有一些重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按照《非暴力沟通》一书,与自己练习,与同事练习,与家人练习,学习识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用准确、和平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有能力和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必用暴力的言行表达自己。随着我们识别和表达感受和需要的能力提升,我们就有能力协助我们的孩子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聆听的态度
听到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就是聆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听,因为孩子有些需要是说不出的来,而是用行动表达。因此,我们通过眼睛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还要用心去听。聆听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需要耐心。耐心,通常来自我们的慈悲心。
慈和悲是两个含义,我们要先有悲心,也就是愿意并能够感受孩子的痛苦的愿望和能力。不过,光有悲心--能够感受孩子的痛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慈心。慈心就是愿意并能够给对方带来快乐的愿望和能力。我们不仅要有愿望让孩子快乐,更要学习这样的能力。在这方面,大家可以读一行禅师的书《你可以,爱》。
孩子需要接受限制
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伤,也需要给他们设立必要的限制。否则,任由孩子跟随情绪,反而会增加孩子失控的焦虑和恐惧。也就是说,从日常生活的小事,用促进疗伤的方式给孩子设立限制。
比如,要求小孩子晚上9点睡觉,他还要继续玩。你可以说三句话,既表达你听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和平地设定限制。
“我知道你还想多玩一会儿。我看到,现在让你停下,你是不开心的。不过,睡觉的时间到了。你明天这个时间还可以继续玩。”
这是疗伤的句式。第一句:我明白你的感受;第二句,不能继续玩下去,是因为我们共同遵守的时间到了,而不是我利用权势惩罚你。这样说,没有那么多命令和强制的感觉。第三句:明天这个时间你还可以玩,给他一个希望,让他明白自己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处处被动受限。
有点艰难的是,孩子继续说“不,我要再玩一会儿”。那我们怎么做呢?你可以限定再给5分钟,给他一个准备结束的机会。如果5分钟到了,他还不收手,我们就需要继续用这样的句式和他协商。
选一个孩子看重的人或物,作为鼓励孩子接受限制的“筹码”。比如,如果孩子很愿意每天晚饭后跟爸爸妈妈一块看电视,你可以说,“如果你选择不去睡觉,,那么明天晚上你就不能和爸爸妈妈看电视。但是,我希望你明天晚上有机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那么,你就要现在收起玩具去睡觉。你明天这个时候还有机会继续玩。”
这样重复几遍,孩子通常会接受限制的。因为这是父母在理解孩子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邀请,而不是强制的命令,不会激发孩子不公平感带来的愤怒和会惩罚的恐惧,而是遵守规则的选择。
这样说话有效果的重点是:你要深呼吸,不要生气,要理解孩子学会调整情绪和接受限制,要有一个过程。这样,你就可以让自己的态度温和、坚定,也就是tender and firm。这种态度可以促使孩子在平静中做出接受限制的选择。
如果这一次没有奏效也不要紧。因为从前你都没有做过,可能需要一个礼拜才会有经验做到的。但是,你要知道,即使孩子没有立即接受限制,他心里已经有些变化,他从你的语调和态度中,知道你体谅他。他也要逐渐习惯接受别人的体谅。就像种子种下去还没有发芽,并不意味着没有种子,它需要时间发芽。所以,要给机会和时间让孩子的生命之花发芽。
迎接疗愈童心的挑战
刚才,我谈到了对儿童心理创伤的理解,谈到了怎么样去聆听,去设立限制。其实,聆听本身已经是疗伤的一部分。不过,如果遭受心理创伤时间比较长,孩子就需要接受有系统的专业心理服务。不过,由于孩子与家长、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距离最近,因此,照顾者配合专业心理服务的开展,对于疗愈童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然而,疗愈童心对于我们照顾者的生命力量将是很大的考验和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作为照顾者,我们是否有勇气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过激情绪反应有一些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童年创伤。如果我们不了解、不处理自己的童年,如果孩子的创伤记忆还没有处理,我们大人凭借权力又给他新的创伤,那他就没有机会疗愈创伤。所以,我们作为照顾者,如果有勇气帮助自己疗伤止痛,就是给孩子的一份最重要的礼物。
第二个挑战是,我们是否拨出陪伴孩子的时间,有耐心兼修养育文化?我是一名家庭治疗师,经常接触需要帮助的家庭,发现现在很多家庭是很忙的。大家都忙着得到工作文化认可的社会成就,却没有时间留给孩子,也没有时间留给家人。可是,我们中国人又那么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对家庭有那么多赞美的诗句!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就等于不给家庭这个院子浇水,怎么可能浇灌家人之间温情的种子呢?我们要帮助孩子疗伤止痛,要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真的需要留出时间!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要过于沉溺于工作文化,允许培育一点养育文化?所谓养育文化,就是尊重季节变换的等待,而不是立竿见影。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带领团队在北川中学做了3年5个月的心理援助工作。我从那段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看得见的不一定真的存在,而存在的也不一定看得见。但是,我们平时总是在为别人看得见的东西而忙碌,好多时候,我们似乎没有真正地活过,我们没有真正地和家人在一起过,甚至没有机会真正地和我们的孩子在一起。于是,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孩子的痛苦,而是常常因为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而愤怒。当我们向孩子倾泻愤怒的时候,我们正在增加他们的恐惧,正在增加孩子的心理创伤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培育养育文化,把家庭或学校便车疗伤止痛、丰富生命的地方。
第三个挑战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向生命的脆弱学习爱的智慧?什么叫向生命的脆弱学习爱的智慧?就是不要那么势利!我们的教育有的时候很势利,工作场所有时候也很势利。你能创造出权威认可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才会被尊重。而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常常制造不出权威认可的分数、听话,他们需要有人尊重他们生命的脆弱,并陪伴他们发现并培育生命的力量。其实,生命的质感是用不同经历锻造的。今天看来脆弱的生命,有一天也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他可以成为有情有义的人,他也可以有杰出的社会成就。这需要我们学习对待孩子不要那么势利。那时,他们的成就不再是处于恐惧和贪婪,而是基于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生命智慧。
第四个挑战是,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是否有智慧在生命的无奈中制造生命的曙光?做心理创伤治疗需要智慧和毅力,能够在表面无奈中看到曙光和希望。这一部分的学习与第一部分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勇气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就会相信:表面无奈的生命一定蕴含着希望和曙光。当我们相信并有能力付诸行动时,孩子们看到我们凝望他们的目光时,就会相信我们做得到。我们所用的办法就一定是轻盈的、有用的,而不会给他们增加困扰。
第五个挑战是,我们是否有慈悲去疗愈夫妻之间的关系创伤?有的时候,夫妻之间不能和平相处,是因为两个人都有童年创伤的经历,所以,太多的恐惧和愤怒阻碍夫妻俩表达善意,和平相处。如果夫妻之间不能和平相处,孩子就会感觉到,家里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地狱。他怎么可能感到安全呢?因此,疗愈童心,需要夫妻之间的合作和支持,需要彼此相互聆听说不出来的痛苦。
结语
帮助孩子疗愈童心,就是把家庭和学校变成疗伤止痛、丰富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历程。不过,聆听孩子说不出来的伤痛,形成一段段有情有义的温暖记忆,将陪伴孩子长大,成为我们每个人永远的礼物!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相关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