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 |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
2020-02-17 00:37
来源:
作者: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
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
B ②④⑦⑧⑪⑬ C ①②④⑧⑨⑭ D.③⑤⑥⑩⑫⑭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师,本指周 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3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3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 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43.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7.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4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9.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窃:私下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微,七音变微是变音的变调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微、羽五律,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5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古时把书写在竹筒上,为防虫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5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钱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56.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9.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6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6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6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65.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6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6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指寡德之人。)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69.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7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7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疱”是厨师,表明职业。
B.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C.“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代唐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D.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宗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7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封国的国君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大员的敬称。
B.太常,官职称谓,后称太常卿,主要掌管国家祭祀、礼仪。
C.乙巳,古代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中的一个。
D.帝乡,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
7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7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7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7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8.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
A.翼轸,指的是翼宿轸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D.旬休,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79.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指善侍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80.下面表示官职变化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拜、除:授予官职
B.擢、谪:提升官职
C.迁:调动官职;罢:罢免官职
D.左迁:降职贬官;权:暂时代理
81.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8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视事”指治事,任职;“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8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8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8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87.下列对各句中文化常识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总角之宴 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纪年。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也被称为为“朔望”。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
⑥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8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89.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90.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91.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93.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是夕始觉有迁贬谪。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
9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9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9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取字,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李白为李太白。
D.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9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地名、人名之间的语助词
D.“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98.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99.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0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20级古代文化常识专练答案【未审核,仅供参考】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④“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错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
⑨“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
⑪“也是天子的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
故选:C。
3.D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故选D。
4.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故选D。
5.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故选B。
6.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7.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故选B。
【点睛】
文化常识题,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8.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 仍之,稍有不同。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所以“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故选C。
9.B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故选B。
10.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应是“十天休息一天”。旬假,是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故选B。
11.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C。
【点睛】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12.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
13.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故选D。
14.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
1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选项对“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解释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1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B项,“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故选B。
17.B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故选B。
18.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故选A。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课内的积累来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A。
20.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C。
2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单于”不同。故选A。
22.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这里是指后一种”错误,这里应指前一种。故选D。(此题没有具体的语境)
23.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员”为御史(府)台的职责。故选A。
24.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故选D。
25.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故选A。
26.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故选A。
27.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故选B。
28.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故选D。
29.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与之相对的是‘东朝’”错误,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故选B。
30.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错误,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名。故选C。
3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辅佐天子的大臣”错误,太子太傅,辅导太子,“掌以善导”,而非“天子”。故选A。
32.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归礼部。故选C。
33.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避刘庄的讳”错误,应为“避刘秀的讳”。故选C。
3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正确”或“错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选择。本题中,A项,“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错误,“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应“豆蔻”在前,“束发”在后。B项,“官职被贬用词:……除、……乞骸骨”错误,“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C项,“对人的尊称或敬称……竖子”错误,“竖子”,小子(含轻蔑意)。故选D。
3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D项“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错误。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故选D。
36.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合从:从通“纵”,与秦国“连横”之策相对,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故选B。
37.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错误。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故选A。
38.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错误。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故选D。
3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做题时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要求选出“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说法错误,该句中“公从之”中的“公”不是爵位名称,是对男子的尊称。故选A。
40.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A项,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C项,禅位是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D项,“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故选B。
41.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故选C。
42.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里的“迁”意思是“流放,放逐”,不是表示官职调动。故选B。
43.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选项“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错误, 应该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故选D。
【点睛】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
44.B
【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
45.D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 “‘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错误, “转”应该是关于职务调动的。故选D
46.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 “《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错误,“《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故选C
47.A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 “晦”指农历三十错误,“晦”应为“每月最后一天”。故选A
48.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错误,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故选C
49.A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错误,“吏部”应为“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科举是礼部掌管的。故选A。
50.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左迁’必是升职”错误,“左迁”应为“降职”。故选C
51.A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文化常识,近几年高考很多考生出错的常识都是教材中曾经出现过的,如本题除B项的“中庶子”外,其余都出自教材。本题中A 项“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错,“窃”是一个谦辞。故选A。
【点睛】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之谦辞、敬辞:
(1)谦称
窃:私下、私自。愚:不聪明。鄙:学识浅薄。敝: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家:对别人称在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
官吏谦称:下官、末官、小吏。读书人谦称:后学、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
其他谦称:在下,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谦称;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谦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谦。
其他谦辞: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2)敬称
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爱、令尊、令堂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府、尊驾、尊命等;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郎等;仁,表示爱重,如称平辈友人中必自己年长的仁兄,称地位高的为仁公;称年老的为丈,如丈人。
称呼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父、先贤等。
其他敬辞:惠,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惠,如惠赠、惠存、惠允等;借,表示自己要依靠对方的力量,如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垂,表示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如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等;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52.B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左边”和“两匹马”解释错误,参乘应该是站在车的右边担任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故选B。
5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C项,“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说法错误,“韩昌黎”是以郡望称人。故选C。
54.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 项,“喜悦”解说错误,应该是“悲凉”。故选C。
55.A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错在“除、黜”是表罢免官职”。“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的意思。故本题选A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56.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A,“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错误,相传是左丘明所作;选项C,“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理解有误。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选项D,足下是敬词。足下是一个词语,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故答案选B。
57.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B项,“‘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不正确,应是“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封官授职。故选B项。
【点睛】
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58.B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说法错误,应该是“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故选B。
59.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不正确,御史无权弹劾皇帝。故选C项。
60.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故选A。
6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错误,吏部负责管理官吏任免与考核等,“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应由礼部主管。故选B项。
63.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错误,“由低到高”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项,“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迁,……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错误,“迁”表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陟”表示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D项,“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字”,又叫“表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选项中“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故选B项。
64.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是指祖先”错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语境为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故选B。
6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乘:一人一马为一乘”错误,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选C。
66.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箕踞’……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说法错误,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故选D。
67.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C项,“转”是职务调动,不是任职授官。故选C。
68.B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错误,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故选B项。
【点睛】
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9.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迁,……一般指降职”不正确,“迁”一般指升职;“致仕,表出任官职”不正确,“致仕” 指交还官职,即退休。故此题答案为C项。
70.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本项关于“御史”的解释错误,“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此时的“御史”是史官。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故选D。
71.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D项,“唯一”错,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故选D。
72.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不正确,“帝乡”,仙乡,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不指京城。故此题答案为D项。
73.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C项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74.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变徵之声音调悲凉。故本题选C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7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说法错误,只有首席内阁大学士才可以被称为首辅。故选C。
76.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说法错误,应是“一般由皇帝发起”。故选B。
77.C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误,应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故选C项。
78.C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故本题选C项。
【点睛】
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79.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汉语文言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
B中“除”为“任命官职、授予官职”之义。故选B。
80.B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谪,是贬官。故选B。
81.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干是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职的升迁调动等变化习惯说法。D项错在“兼:开始任官职”。“兼”正确解释是“兼职,兼任,同时担任”的意思。
82.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法错误,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的是长史,秦时丞相属官,两汉将军属官。故选D。
8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此题要求选出“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说法错误,应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故选A。
84.A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故本题选A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85.B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理解有误。应该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86.A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A,“陛下”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理解有误。臣子面对太子的时候称“殿下”。故答案选A。
87.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①总角:指代少年时代。正确。②“干支仅能用来纪年”错,年月日均可用干支来表示。③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朔望,指初一和十五。④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正确。⑤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正确。⑥“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高官错,应是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泛指官职卑微。故选C。
【点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88.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说法错误,应该是: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故选C。
89.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说法错误,应该是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B项,“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说法错误,应该是自下而上选拨官吏的制度。C项,“对会试录取的举人”说法错误,应该是:会试录取的贡士。故选D。
90.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说法错误,朋友之间用相互酬答唱和只有诗词,没有散文。故选B。
91.B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题中①句,“羽扇纶巾”指周瑜,不是诸葛亮。④句,“乞骸骨”解说错误,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意思是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⑤句,“公车,官方专用车”说法错误,“公车”,是政府机构。故选B。
92.B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除”,任命官职。C项,左迁是贬官。D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93.D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查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知识,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说法错误,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名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叫“右迁”,“迁除”、“迁升”等,降级叫“左迁”、“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故选D。
94.B
试题分析:B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95.B
试题分析:B项,服丧一年应为“期服”。
96.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C项,“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说的过于笼统,应该是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及笄为成年。
97.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籍’是项羽的字”不正确。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籍”是项羽的名。故选B。
98.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不正确,应为“张贴时, 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B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不正确,应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C项,“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不正确。“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99.D
试题分析:D项,“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不正确。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从近年高考来看,此类题目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00.A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龙驭”是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相关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