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石家庄新东方学校>学习园地>正文

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数学考试审题有妙招!

2021-01-08 17:19

来源:石家庄小学帮

作者: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一旦审题出现偏差,数学学的再好也白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提高审题能力的技巧,希望对孩子们的期末考试有所帮助。

  01

应用题

  1、“读”。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要培养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2、“敲”。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理解应用题中的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3、“述”。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已的话复述题意。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4、“拟”。拟,就是模拟情境,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02

  计算题

  1、“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2、“定”。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

  3、“想”。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

  03

  文字题

  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和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经常造成解题差错。因此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1、“扣”。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被……乘”、“用……去乘”、“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

  2、“缩”。缩,就是抓住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主干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这就可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

  3、“分”。分,就是抓关键分层次。即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清层次,把整道文字题分解为几个小部分,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4、“索”。索,就是执果索因。如果文字题的问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从问题入手,执“问题”这个“果”去索求解决问题的“因”。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另辟蹊径的审题方法,也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花式读题”——让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经调查发现,在某学校三年级308名学生的访问中,有认真读题三次后再动笔解题的习惯只有15人,占4.87%;读一次题便马上做题的有256人,占83.12%;完全不读题(靠蒙的)有37人,占12.01%,此部分学生为学习能力较低下的。可见,部分学生没养成好的审题习惯,导致解决问题能力难有提高。

  解决问题往往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生活化的语言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审题首要是“读题”,在教学中采取“花式读题”策略,可让枯燥的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一)尝试“三声”读题法,营造读题乐趣

  1、大声朗读(读准文字,了解具体情境中题目的大意);

  2、小声细读(注意细化已知条件,可用复述的话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3、无声阅读(要求学生在关键字词下面“用铅笔画”做标记)。此“三声”读题法的要求实际是“一读动口(建立表象),二读动脑(明确问题),三读动手(找关键,作记号)”层次递进的三次读题。这样有名堂的读题方法,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读题。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又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以讲演的形式生动呈现题目,融入情境加深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丰富理解

  复述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因此,面对枯燥的数学题目,应鼓励孩子尝试用编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刚开始大部分学生还是原文照读,不懂扩散思维,改变说法。但通过老师的示范述说,大胆模仿,一段时间后效果明显提高。孩子们的表现欲增强了,对题目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例如,一年级下册“拔萝卜”例题: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老师示范讲:在地里,勤快的小白兔一股劲儿拔了36个大萝卜。而小灰兔因为偷懒,一个上午才拔了23个。兔妈妈来点数了,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呢?

  孩子们一听,就被吸引了,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题目。接着让他们模仿讲,收到良好效果。经过训练,学生大胆联想编成有趣的小故事,口头表达能力强了,对题目内容更关注、理解更丰富和深刻。

  2、角色扮演,重组题目,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

  根据题目内容,分角色扮演也是理解题目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尝试教会学生通过精读题目,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题目内容。这样能把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深化理解。

  例如,一头驴驮着两包大米要翻过一座小山,它上山走了356米,下山走了581米到达目的地,然后原路返回。这头驴一共走了多少米?这种具有情境特点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驴”走一趟,通过每句话的理解,融入角色,边演边说出数量关系并作记录。这种表演能把文字的抽象转变为形象的情景,更容易理解。

  每个学段的解决问题都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都有畏难情绪,连读题都不愿意读。要想引起学生认真读题的兴趣,老师就要多想办法,变花式,化枯燥为乐趣。不同方式的读题表达,让读题变得更有意思,相信会让学生慢慢爱上读题的。

  二、“咬文嚼字”品信息——把数学信息理解得更透彻

  “品”信息是对题目文字的理解,这是审题的难点。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用推敲的思维方式提高审题能力非常必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地品尝推敲,把数学信息理解更透彻。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重点读“品”题目中常见的数学术语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提高审题质量。例如:低中年级“……比……贵(多)几、……比……便宜(少)几、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比谁多(少)几”等常见数量关系;高年级:时间、速度、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术语。

  还有“原计划、实际生产、打折、税率”等专业性词语以及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中常用的“相对、相向、相背、相遇”等专门用语。训练学生在读题时要找准这些体现数量关系的字、词、句,会对相应的数学(专门)术语进行细“品”理解,更有利于审题习惯的养成。

  (二)通过读题,学会推敲,“品”出隐藏的已知条件。有部分的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会用文字体现,对于审题习惯不好,粗心的学生,经常会忽略,因而造成错题。例如要对“一周、第几季度、半年、往返、来回、原路返回……”等等约定俗成的词语进行分析推敲,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

  举例一:一头驴驮着两包大米要翻过一座小山,它上山走了356米,下山走了581米到达目的地,然后原路返回。这头驴一共走了多少米?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原路返回”意思是回去的路程跟来的路程一样长,才能准确解答。

  举例二:在2015年,小明家平均每天用5度电,在第二季度他家一共用了多少度电?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季度”是隐藏的已知条件,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是4月、5月和6月,共有91天。

  (三)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写法相似的量,要“品”出区别。例如,高年级的分数、百分数问题,常出现“增加了”和“增加到”、“上升了”和“上升到”、“4月份”和“4个月”、“1 / 3”和“1 / 3千克” 、“再增加”、“还需要”、植树问题中公路“两旁”和“两端”等字、词、量,粗心的学生通常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出错。平时要多引导学生细心对比分析,准确审题。例如:

  1、学校食堂有大米100千克,用去1 / 3,还剩多少千克?

  2、学校食堂有大米100千克,用去1 / 3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上述两题就是“1 / 3”和“1 / 3千克”的区别,整体上看似题目很相似,但解法和结果完全不同,审题能力差的很容易出错。审题时应对比理解:用去“1 / 3”表示把总量平均分3份,用去总量的的1 / 3,明确要用乘法先求100的1 /3,再用减法算剩下的部分;用去“1 / 3千克”是直接用去总量的1 / 3千克,用减法算剩下的部分。

  (四)对于有多个或多余已知条件的复杂应用题,要“品”得准确。不仅要懂得整理信息并找准相对应的量,还要会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已知数量解决问题。思维不够清晰的学生往往遇到这些题目就会无所适从,胡乱搭配。

  所以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找关联词语或对应量理解两个数量存在的内在关系(如:有5盒铅笔,每盒有12枝;足球有56个,排球比足球少23个;红花有30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排除多余的已知条件,正确解决问题。例如:

  小明:我每分打41个字。小红:我每分比小明多打6个字。

  (1) 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 一篇稿件共325个字,小明7分能打完吗?

  (3) 小红8分能打多少个字?

  这种题的信息量多和问题复杂,学生难分析,囫囵吞枣易出错。这时可引导从问题入手,先找对应的已知条件:问题一、小明每分打41个字,打了5分钟。问题二、小明每分打41个字,打了7分钟。问题三、小红每分比小明多打6个字,打了8分钟。然后再逐一解答。这样一一对应,条理清晰,提高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审题能力。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咬文嚼字”式的品题审题,是对学生细心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学会在审题中认真推敲,品味“片言只语”,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审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化思成图”——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

  画图方式是具体呈现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发现有部分学生看着题目不懂如何思考,有种“老鼠拉龟,无从入手”的窘况。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化思成图”的能力,也就是把对题目思考的过程转化成图示直观表达出来,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帮助解决问题。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已为25937位学员提供学习规划

*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相关推荐

  • 热门新闻
  • 热门活动
  • 留学资讯
  • 中学资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